“无春闰年不上坟,上坟祸事要临门”,今年清明节不能上坟了吗?
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,不过今年的清明节不一样。
自古以来就有“无春闰年不上坟,上坟祸事要临门”的说法,恰逢今年没有春日。
清明节将至,大家十分困惑,难道今年真的不能上坟了吗?
百年难遇的“无春闰年”
2024年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年份,不仅是闰年,还是甲辰龙年。
还有一点让人惊奇,就是2024年没有”春“。
今年立春节气并没有出现在2024年内,而是出现在了去年农历的十二月十五,这种罕见的情况被称为“无春闰年”。
所谓“无春年”并不是这一年没有春天,而是指农历没有立春的年份。
每年公历的立春时间是固定的,在2月3日到2月5日,不过农历的时间并不确定,立春会出现在正月腊月。
正是由于公历和农历的差异,有些年份会出现农历没有立春的情况,这就是无春年。
让我们看看2024年的立春时间,在农历的腊月十五,也就是立春节气处于2023年。
再看2025年的立春时间,在农历的正月初六,从农历时间和公历时间来看都处于2025年。
按照农历时间来说,2024年这一年内没有立春节气,因此被称为“无春年”。
过去的老人认为“春”对应着木和阳,是生机勃勃的象征,如果一年不见“春”,就代表着木气受到破坏,是大凶之兆。
因此在无春年中不做房屋建造、婚姻嫁娶等大事,表示古人对自然规律的畏惧。
而闰年指的是年份可以被4整除的年份,根据公历闰年的规律,大概每四年一闰。
正常来说一年有365天,2月份只有28天,2024刚好可以被整除,就说今年是闰年,所以今年的2月份有29天。
在闰年中也有一些讲究和说法,比如不宜结婚、不宜搬家装修等等。
今年没有立春又是闰年,加上老一辈留下的“无春闰年不上坟,上坟祸事要临门”说法,成了今年人们茶前饭后的话题。
这句话的意思是就是“无春闰年”不宜前往祖先的墓地祭拜,否则会带来不幸和灾祸。
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习俗,祭祖扫墓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,不能不去,但是去的话又有祖先的提醒在前,到底要不要上坟祭拜呢?
其实,先人留下的这些说法是对自然规律的敬畏。
他们通过观察自然、感悟生活,总结出自然规律,希望通过这些规律提醒和引导后世。
这些说法并不是害怕和迷信,而是一种信仰,是对文化的传承和延续。
如果你仍然心有顾虑,担心今年扫墓是不吉利的,那么一起了解一下清明节吧,也许你就会有答案了。
清明节的由来和意义
4月5日即将到来,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,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。
清明节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,那个时候的清明节是融合了寒食节和上巳节内容的一个节日。
根据历史记载,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为了避难逃往外地时,侍从介子推忠心跟随。
然而晋文公回国即位后,唯独没有封赏介子推,介子推并没有介意,带着母亲隐居深山。
随后晋文公请介子推出山失败,便放火烧山逼其出山,最后发现介子推和母亲抱着枯柳罹难。
晋文公十分悲痛,下令这一天禁火寒食,以寄哀思,这就是“寒食节”的由来。
上巳节俗称三月三,因在夏历三月上旬第一个巳日举行得名。
主要的风俗是“祓禊”,也就是临河洗浴、祈福消灾,期盼带走身上的灾晦之气。
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、曲水流觞、春游等内容。
由于寒食节和上巳节距离清明节都很近,逐渐演变成清明节扫墓,伴随着洗浴、踏青、折柳、放风筝等活动。
清明节最终在唐玄宗时期定型,以扫墓祭祖和踏青郊游两大习俗为主题,延续至今。
在流传的过程中,清明节得到了广大民众的看重,加入了所在地区的传统习俗,所以不同的清明节内容大不相同。
“今天你吃清明粿了吗”,福建清明节的美食是一大亮点。
清明节这天,福州人会去踏青春有,带回一种野菜,回家烹煮成煮成矐,称为煮菜矐。
惠安人会在扫墓时放纸鸢、吹麦萧。
泉州人吃“润饼”、“脚目棵”,据说吃了脚目棵可以增加脚力。
而莆田地区的人们则会蒸制“清明龟”,外形酷似龟状,寓意祖先的灵气长存,子孙平安长寿。
除了美食,十岁以下的小孩会在清明节糊一些彩色的小旗子来玩。
青海人的清明节要来的早一些,不同于其他地区的4月5日,这里从春分过后就开始了,俗称“田社”。
“田社”是青海人一年中最隆重的日子,一家人聚集祭奠祖先,会在坟前摆上12个馒头,以及酒肉、水果等祭品,按照辈分行礼跪拜。
祭拜完毕,还要滚馒头,有长者从坟头往下滚,年轻人半跪接着,馒头滚到谁怀里谁就得到了祖宗的庇护,是好运的象征。
不过随着社会的进步,“田社”活动和时间可以根据每家每户的情况灵活掌握了。
时间长可以在春分前几日,或者春分到清明期间的某一天,可以去坟头祭拜,还可以遥祭,但“田社”的意义从来没有改变。
“插柳戴柳叶符,祭火神换新火”,是四川清明节的习俗。
四川人在清明节插柳条和桃花枝,以鲜艳的红绿色祛除病痛,爱美的妇女则会将柳条再带头上,也就是所说的“柳叶符”。
“火神门祭火神”是四川的特殊习俗,清明的前一天就是寒食节,人们会把家里或灭掉。
在清明当天专门去火神门祭拜火神,回来以后再重新生火。
此外都江堰放水节也是四川清明节的传统节日,伴随着激昂的鼓点,江水奔腾流出,十分壮观。
千年前的防水仪式今天仍在进行,是对李冰父子的纪念,也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。
如果写这些地区的清明节彰显更多的是当地的风土人情,那么山东可以说是保留着原来的清明节风俗。
山东人清明节有着吃冷食的习惯,不同的地方吃不同的冷食。
即墨的冷食是鸡蛋和冷饽饽,来样、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,泰安则是冷煎饼卷生苦菜,据说吃了可以眼睛明亮。
而河北在清明烧纸的时候讲究“早清明,晚十一”,意思就是清明节烧纸可以提前,十一指鬼节,可以推后烧纸。
所以在清明节前一周,河北地区就开始扫墓烧纸,清明节当天则很少有人再去扫墓。
河北人还喜欢在清明节赏花放风筝,祈求带走疾病和秽气。
清明节吃青团,是江苏的一些地方早有的习俗,可以追溯到周朝。
《周礼》上记载,寒食节期间不能生火,很多人会提前准备糕点,这种糕点就是青团。
青团的材料才子与路边的一种叫“绿茱头”的野生植物叶子,揉出汁液后,和米粉做成青团。
到了唐朝以后寒食节和清明节合并在一起,清明节吃青团的习俗也就流传了下来。
陕西的清明节习俗,还能看到人们对于寒食节纪念介子推的传承。
洛川县清明节的食物是蒸馍,还会在馍的四周用鸟蛇的形状来装饰,这一习俗的来源与介子推所在的绵山有关。
据说据介子推在上绵山时有鸟、蛇保护他,因此人们便一次习俗作为感念。
清明节的意义
虽然各个地区的清明节习俗不同,但共同点就是在清明节这一天都会选择祭祀踏青。
清明节扫墓的意义是对逝去情人的纪念和缅怀,同样也是全家人团聚的好日子。
清明节期间,深处各地的游子都会返回家乡,和家人一起来到坟前烧纸,交流情感和细想,增加了家人之间的凝聚力。
今年清明节扫墓习俗与往年有所用不同,对于一些传说和禁忌,我们要理性看待。
先人发现了自然规律,并以此来提醒引导后世,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和民间智慧,我们应该表示尊重和感激。
同时也要了解清明节传统习俗背后的意义,无论今年以怎样的方式祭奠祖先,不变的都是对
亲人的思念和怀念。
对于传统节日我们要怀着敬畏和尊重之心,将中华文化传承下去,这不仅是对祖先的尊重,也是对民族文化的尊重。
然而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,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,很多节日逐渐被大家遗忘。
传统节日是文化传承的载体,通过庆祝各种节日,可以让人们了解民族的历史、文化,引发对价值观的思考。
而且传统节日有利于促进社会团结与和谐,在节日中,大家欢聚一起,庆祝节日,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,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融合。
因此,我们要注重传统节日的保护和传承,发掘传统节日的深层价值意义,让传统文化成为真正连接过去未来的重要纽带,发挥其真正的价值。